"国"字的演变历史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22 15:13:25
以前似乎在哪里见过,可是忘记了,这个字的演变历史很有意思,涉及到兵器、领土、玉的君子性等,希望哪位在字的演变方面厉害的大师帮我解答一下.

“国”字的演变
商周时期,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,《说文》中解释说:“邑,国也。”邑就是国。“国”字的出现,大约在周灭商之后,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“国”字。西周时期,人们要表示“国家”的意思,一般用“邦”字。后来,人们有了“国”的观念,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“国”字,铜鼎铭文中的“国”字写成“或”字。后来,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“或”字,加了“土”旁,变成“域”字。

“或”字的“口”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,从早期的“或”字看来,“口”的四方都有一横,这一横很可能是“止”字的简化,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。后来这四笔,简化成一笔。而“或”字的“戈”便是古代的兵器,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、保卫土地。后来又在“或”字周围加了一个框,国家被写成“国”,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防。

古代的“国”字反映出的国防思想应用于国防实践之一,就是修筑万里长城。在冷兵器时代,这一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,确实为千家万户带来过一些宁静或平安。

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由郭沫若先生题写,郭老写的“国”字也少了一点,“囗”里藏的不是“玉”,而是“王”。相传,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,使“天国”不完整,深为惋惜,故而有意把“国”字写少了一点。其实,“国”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,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,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。而俗字,即流行于民间,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。太平天国的“国”字即是一个俗字。(摘自《中国旅游报》)